摘要

屈原《离骚》第二部分所写的诉舜、谒帝、求女等三事均以失败而告终。这三事都是基于幻想的;幻想高于现实,往往是对现实缺憾的补足。问题是:既然是幻想,屈原为何拒绝"补足"呢?原因有三:客观上,这三事本身都很难成功;主观上,屈原并没有尽力,而是浅尝辄止、遇难即退;逻辑上,这些事也不能成功,因为,历史已经凝固,无法改写。屈原明是求女,隐喻是"后宫路线",即想求一位能解劝楚王的后妃。三事未遂,说明三个问题:第一,说明屈原并不自信。这主要是受当时楚国朝野上下一边倒地否定他的舆论的影响所致;第二,说明屈原对自己的政治处境有非常清醒和理智的预判:他知道他已经无法翻盘了;第三,屈原的清醒和理智也导致了他在文学上的幻想手法的使用是"有节制"的。也就是说,《离骚》并非迷狂写作或自动写作;相反,屈原作《离骚》时并未丧失理智。由此也可以说:《离骚》是文学自觉的产物。

  • 出版日期2020
  • 单位河南财经政法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