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建立并验证气管导管拔除评分法(tracheal extubation score, TES), 探讨更合适、更精准的拔管时机。方法根据气管拔管的相关指南和专家共识, 提取气管拔管中3个关键因素(意识、肌力、呼吸), 请麻醉科专家分别就这3个因素的重要性进行评分赋分, 建立TES。纳入2020年1月—2020年5月行气管插管的患者183例。患者TES评分≥2分时可拔除气管导管, 并按拔管时患者的情况将183例患者分为深麻醉拔管组(A组, 潮气量≥6 ml/kg、呼吸频率≥10次/min、呼之不应)、清醒拔管组(B组, 潮气量≥6 ml/kg、呼吸频率≥10次/min、肌力≥3级、完全清醒并能遵指令)和实验组(C组, TES评分≥2分的其余患者), 每组61例。比较3组患者一般情况、拔管后呼吸不良事件(① SpO2<90%;②拔除气管导管时咬住导管或牙垫;③需抬下颌或插入口咽通气道处理的部分上气道阻塞;④完全性喉痉挛;⑤支气管痉挛;⑥持续10 s以上的严重咳嗽)发生情况、拔管时患者舒适度及躁动发生率(Riker镇静躁动评分≥5分)。对患者入组情况与患者性别、年龄、麻醉时间、术中舒芬太尼用量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3组患者ASA分级、BMI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A组比较, B组、C组患者术中舒芬太尼用量少(P<0.05)、麻醉时间短(P<0.05)、女性占比高(P<0.05), C组患者年龄大(P<0.05)。与B组比较, C组患者年龄大(P<0.05)、麻醉时间长(P<0.05)。C组患者拔管后呼吸不良事件总发生率低于A组(P<0.05), 3组患者拔管时舒适度和躁动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患者不良事件③的发生率高于B组和C组(P<0.05), 3组患者不良事件①、②、④、⑤、⑥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入组情况与患者性别、年龄呈正相关, 与麻醉时间、术中舒芬太尼用量呈负相关。结论 TES可以安全应用于临床, 并将气管导管拔除时机进行了细化、分值化, 可为气管导管拔除时机提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