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髓移植小鼠二甲基亚硝胺肝纤维化模型的建立

作者:刘志强; 陆雄; 刘成海; 王晓玲; 吕靖; 袁琳; 胡娜
来源:中国实验动物学报, 2011, 19(01): 16-92.
DOI:10.3969/j.issn.1005-4847.2011.01.004

摘要

目的构建绿色荧光蛋白(GFP)标记骨髓细胞的小鼠,并复制其二甲基亚硝胺(DMN)肝纤维化模型。方法 ICR雄性小鼠32只,随机分为正常组6只和移植组26只。移植组接受致死量γ射线照射后,经尾静脉输入GFP转基因小鼠的骨髓细胞;正常组不进行照射和移植,仅尾静脉注射等量生理盐水。两个月后制备血涂片,观察移植组造血重建情况,造血重建动物再分为对照组和造模组,造模组用DMN按每次10mg/kg体重腹腔注射制备肝纤维化模型,隔日一次,正常组和对照组给予等量生理盐水。设染毒后3周和4周两个时间观察点,生化法测定肝功能;Jamall法检测肝组织羟脯氨酸含量;HE染色及天狼猩红染色观察肝组织炎症、坏死及纤维组织增生情况;GFP免疫荧光组织化学观察骨髓源性细胞在肝脏的归巢特点。结果骨髓移植两个月后,移植组外周血中出现满视野GFP+细胞。与正常组比较,两个时间观察点造模组肝功能(ALT、AST、Alb及T.Bil)均明显异常(P<0.05),肝组织羟脯氨酸含量显著增高(P<0.05),造模3周末肝组织出血性坏死,有炎性细胞浸润,但尚未形成完全的纤维间隔;造模4周末肝组织炎症、坏死程度加重,可见完全的纤维间隔,在DMN造模动物肝组织内发现较多GFP+细胞。结论腹腔注射二甲基亚硝胺,隔日1次,每次10 mg/kg体重,共4周,可使造血重建小鼠形成显著肝纤维化。本模型的建立为研究骨髓源性细胞在肝纤维化过程中的肝内归巢和分化,以及药物干预对其归巢和分化的影响提供了一个技术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