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探讨腋窝前、后、内、外4组小血管弓在腋臭根治术中的解剖标志性意义。方法 2015年2月至2018年8月, 重庆市黔江中心医院对150例(300侧)腋臭患者行腋臭根治术, 其中男80例, 女70例, 10~16岁60例, 17~49岁90例。轻度21例, 中度43例, 重度86例。术前标注腋毛分布区范围, 然后选取腋窝中间部位前后襞之间顺皮纹切口切开。锐性解剖出腋窝前、后、内、外侧4组小血管弓, 测量血管弓与腋毛分布区边缘的最小距离。在各血管弓外侧1 cm、内侧(紧贴血管弓)、内侧1 cm、内侧2 cm处和腋筋膜表面分别切取直径约1 cm的组织送病理学检测。然后用组织剪彻底剪除腋窝前、后、内、外4组小血管弓所界定范围内的包括腋毛毛囊的浅筋膜组织。对切取组织行HE染色后进行病理学检查, 观察有无顶泌汗腺, 若有则计数为1, 没有则计数为0, 统计各处标本诊断为顶泌汗腺的比例并进行卡方检验。术后随访患者, 评估手术切口愈合情况和腋臭残留情况。结果 150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 术中发现腋窝前、后、内、外4组小血管弓位置较为恒定。腋窝小血管弓所界定的范围均大于腋毛分布范围, 90.00%(270/300)患者腋窝小血管弓距腋毛分布区边缘最小距离超过1.5 cm。术中发现腋窝前、后、内、外4组小血管弓外侧1 cm汗腺组织为0%(0/1 200);血管弓内侧(紧贴血管弓)汗腺组织为1.33%(16/1 200);血管弓内侧1 cm汗腺组织为100.00%(1 200/1 200);血管弓内侧2 cm汗腺组织为100.00%(1 200/1 200);腋筋膜表面汗腺组织为0%(0/1 200)。小血管弓内侧顶泌汗腺所占比例与小血管弓外侧比较,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1 621.48,P<0.001)。所有患者术后均切口愈合良好, 无血肿形成及皮肤坏死。术后随访6个月至3年, 均达到治愈, 无一例残留或复发。结论腋窝前、后、内、外4组小血管弓在腋臭根治术中具有解剖标志性意义, 对规范腋臭根治术式有推进作用。

  • 出版日期2021
  • 单位重庆市黔江中心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