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接受美学理论确立了读者的中心地位。把研究重心从作者和作品转移到读者的研究方法不仅对文学研究有很大的影响,而且对诗歌翻译也带来了新的启示。本文从接受美学理论的两位主要创始人伊瑟尔和姚斯的意义不确定性理论和期待视野理论入手评析《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的两种英译文。笔者认为不同时代应该有不同的声音,不同译者(同时是读者)应该有不同的译本。译者应该在充分传递原诗信息的基础上发挥主体性和创造性。而诗歌中的诸多未定性的点和意义空白召唤读者(译者)展开联想,读者(译者)期待视野的差异性又使这些联想各不相同,这样不同的译本如同白花争艳,各有千秋。

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