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 研究不同加压方法对下胫腓联合复位质量的影响。方法 2022年11月选取深圳大学医学院解剖学系9例成人小腿作为标本,采用切断下胫腓前韧带、骨间韧带、下胫腓后韧带制作下胫腓联合损伤模型。使用点状复位钳分别自不同角度[中心点钳夹(middle),腓骨前缘至胫骨后缘(posterior to anterior,PA),腓骨后缘至胫骨前缘(anterior to posterior,AP)]钳夹以及手握复位法进行复位,并采用克氏针临时固定。固定完成后,透视正位踝穴位X线片及CT扫描,以X线片测量下胫腓间隙(tibio fibular clearspace,TFCS)、内踝间隙(media clear space,MCS),CT测量腓骨移位及腓骨旋转角度。结果 MCS测量:正常组(1.9±0.2)mm,切断组(2.0±0.2)mm,Middle组(2.0±0.2)mm、PA组(2.1±0.2)mm、AP组(2.1±0.2)mm,M组(2.0±0.2)mm(F=1.540,P=0.200)。TCS:正常组(3.8±0.5)mm,切断组(3.8±0.5)mm,Middle组(4.2±0.6)mm、PA组(4.4±0.9)mm、AP组(4.0±0.7)mm,M组(3.9±0.6)mm(F=-0.517,P=0.612)。以腓骨旋转定义复位不良:Middle组与PA组进行卡方检验,x2=4.000,P=0.046。PA组与M组进行卡方检验,x2=4.000,P=0.046。其余组间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以腓骨移位距离定义复位不良:Middle组1例(11.11%)复位不良,PA组5例(55.56%)复位不良,AP组3例(33.33%)复位不良,组间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点状复位钳夹位置会影响下胫腓联合的复位,其中以腓骨后方至内踝前方的钳夹方向最有可能造成复位不良,故在采用复位钳钳夹下胫腓联合复位时需考虑这一因素,以避免复位不良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