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框架研究与传播学科的领域交叉处隐藏着难以察觉的研究框架化现象。四十年前,为回应“贝雷尔森的挽歌”所触发的传播研究“领域破碎”之自我质疑,《传播学刊》启动“领域的躁动”专刊以重构学科边界。十年后,受期刊框架的影响,恩特曼构建了1.0版“四功能/位置”框架理论模型,试图成就“大师型理论”以提升传播学科为“大师型学科”,却在三十年间遭遇“悲观的读者”框架尤其是“破碎的范式”误读。随后,臧国仁基于“高—中—低”三层次框架构建了2.0版“共构模型”,而在此基础上精简的媒介框架理论3.0“新共构模型”提升了平台、分发、事件三方的解释力。由此,研究“领域的躁动”得以匹配“世界的躁动”,经典理论在有机循环中也实现了范式的超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