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生态恢复模式对灵武排土场边坡减流减沙及植被恢复的影响(英文)

作者:李文烨; 叶金鹏; 郭小平*; 林雅超; 薛东明; 李国旗; 杨帆; 张伟; 顾清敏
来源:Journal of Resources and Ecology, 2023, 14(04): 822-832.

摘要

宁东煤炭基地现有技术存在许多生态问题,如技术体系不完善、工程效果差、推广价值低、缺乏监测和评价等。本研究在筛选和整合现有技术的基础上,设计并建造了14个生态恢复地块。14个区由2组重复试验组成,每组包括6种技术模式和CK(未采取任何措施)处理组成。6种技术模式包括生态袋、生态棒、铁丝石笼、砾石沙障、活体沙障和麦草沙障模式,观测区建设在宁东羊场湾排矸场,选择累积降雨量、降雨强度、径流量、侵蚀量、丰富度、覆盖率、生物量和植被类型这8个关键监测指标进行植被生长观测和数据收集。此外,利用TOPSIS法对6种生态恢复模式的效果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麦草沙障模式区植被恢复效果最好,覆盖率为45%,丰富度为1.23,地上生物量为0.60 kg m–2,其监测结果分别比对照组高45.16%、43.02%、71.43%。砾石沙障模式的径流和产沙量最小,其总侵蚀量为133.46 g m–2,仅为对照组的26.80%,径流量为863.32 cm3 m–2,比对照组少50.00%。TOPSIS结果显示,6种技术模式从最佳到最差依次为活体沙障模式、砾石沙障模式、铁丝石笼模式、麦草沙障模式、生态棒模式和生态袋模式。活体沙障模式的综合生态修复效果最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