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文章在同时考虑政府补贴和银行信贷支持这两个中国特色因素的基础上,结合CHK法和过度借贷法,运用目前学术界较为严苛的标准将连续两期满足"僵尸企业"衡量标准的企业判定为"僵尸企业",以最大程度地避免对"僵尸企业"的误判,结果发现"中国式僵尸企业"具有分布广、比重高、杠杆高、生产率低的特点。同样采用对"僵尸企业"复活最为严格的判定标准,即"僵尸企业"当年及在样本中此后存续所有年份均恢复为正常企业来判定"僵尸企业"复活。结果表明,平均每年超过20%的"僵尸企业"实现了复活,这意味着如采取合适的措施对"僵尸企业"实现标本兼治,这些企业是能够焕发新活力的。文章研究发现,促进企业生产率提升的固定资产清理和人员精简等去产能措施是目前治理"僵尸企业"的牛鼻子,能显著促进"僵尸企业"的复活,并且生产率在其中发挥了重要的中介效应。然而,在企业自身经营效率未改善的情况下,研发投入的增加只会进一步增加企业的成本负担,对"僵尸企业"复活的促进作用并不显著。此外,制度环境的改善以及减少政府对企业的直接干预对推动"僵尸企业"复活都有着积极的效应。因此,当前治理"僵尸企业"最重要的是需要将具体的措施与提高企业自生能力相结合,真正从内涵上实现降本增效。同时,需要完善制度性"僵尸企业"处置机制和市场化的制度环境,以及优化产业政策,构建"僵尸企业"处置的长效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