喀斯特峰丛洼地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土壤肥力特征

作者:刘艳; 宋同清; 蔡德所; 曾馥平; 彭晚霞; 杜虎
来源:应用生态学报, 2014, 25(06): 1561-1568.
DOI:10.13287/j.1001-9332.20140415.004

摘要

基于网格法(5 m×5 m)采样,研究了喀斯特峰丛洼地不同土地利用方式(火烧、刈割、刈割除根、封育、种植玉米、种植牧草)下表层(020 cm)土壤肥力特征,利用主成分分析影响土壤肥力的主要因子,典范相关分析探讨土壤养分和土壤微生物的耦合关系.结果表明:研究区6种土地利用方式土壤呈微碱性,pH 7.837.98,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土壤养分含量不同,分别为有机碳76.78116.05 g·kg-1、全氮4.296.23 g·kg-1、全磷1.151.47g·kg-1、全钾3.596.05 g·kg-1、碱解氮331.49505.49 mg·kg-1、有效磷3.9210.91mg·kg-1、有效钾136.28198.10 mg·kg-1,除pH呈弱变异外,其他指标均呈中等至强度变异.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肥力的影响不同,有机碳、全氮、全磷、碱解氮等主要养分受影响最大,沿封育、火烧、刈割、刈割除根、种植牧草、种植玉米的人为干扰增加梯度而减少;其次是土壤微生物,尤其是放线菌;典范相关分析表明,火烧迹地的全磷与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磷,全钾与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全氮与放线菌的相互影响最大,刈割、刈割除根、封育、种植玉米、种植牧草土壤全氮与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速效磷与土壤微生物生物量氮,pH与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真菌,全氮、全钾与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磷,pH与真菌、放线菌相互之间的影响最大.土地利用方式的变化改变了喀斯特峰丛坡地土壤肥力特征.在喀斯特地区进行生态恢复与重建时,应采取合理的土地利用方式,提高喀斯特退化生态系统的土壤质量.

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