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黔西北地区已发现中-小型矿床(点)100余处,它们的分布严格受到区域性构造的控制,是研究大规模成矿流体运移途径的理想场所。本文在系统收集前人资料的基础上,对黔西北地区铅锌矿床成矿流体的起源与运移方向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天桥硫化物的(87Sr/86Sr)200 Ma为0.71180.7130(均值0.7123,n=7),筲箕湾闪锌矿的(87Sr/86Sr)200 Ma为0.71130.7129(均值0.7120,n=5),青山闪锌矿及其包裹体的(87Sr/86Sr)200 Ma为0.70990.7126(均值0.7111,n=8),杉树林闪锌矿的(87Sr/86Sr)200 Ma为0.71070.7115(均值0.7113,n=7),银厂坡热液方解石和矿石全岩的(87Sr/86Sr)200 Ma为0.71080.7255(均值0.7152,n=8)。可见,受NE向构造控制的银厂坡矿床最富放射性成因Sr,而受NW向构造控制的矿床其Sr同位素组成从NW的天桥向SE的杉树林呈现逐渐降低的趋势。经与地幔、峨眉山玄武岩、赋矿地层沉积岩和基底岩石的Sr同位素组成特征对比,发现黔西北地区铅锌矿床的成矿流体来源或流经了富放射性成因Sr的基底岩石。综合以往地质、地球化学资料,本文认为黔西北地区铅锌矿床成矿流体的运移方向至少可分为3组,即起源或流经基底岩石的富金属成矿流体沿NE或近EW向构造运移,起源或流经赋矿地层沉积岩的富金属成矿流体沿NW向构造向SE向运移,而起源于赋矿地层沉积岩的富硫成矿流体则沿NW向构造向NW方向运移。多组流体大规模运移过程中在有利的构造空间发生流体混合,形成矿(化)体,应加强构造流体复(耦)合部位的成矿和找矿相关研究工作。

  • 出版日期2015
  • 单位贵州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

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