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进入21世纪,我国青少年艾滋病防治出现了一种奇特的"知行相悖"现象。研究发现,虚拟网络通过映射、污染、魅化以及感染四个阶段所形成的网络魅惑机制,制造了一系列虚幻的网络场景以及主体形象,使得青少年通过网络而产生的高危性行为背离了其艾滋病认知和态度。针对虚拟网络对青少年网络生活所产生的魅化后果,研究认为需要积极适应信息社会以及人工智能发展的大趋势,基于虚拟空间、虚拟场域、虚拟技术以及虚拟互动的社会工作服务范式,开发网络社会工作服务的"数据挖掘""主体虚构""祛魅返魅"以及"社会防卫"技术,利用网络核心价值去不断丰富其服务理念和形式,从而建构多元主体参与、多重资源整合、多方力量介入和多维空间服务的网络社会工作格局,从根本上引导青少年在信息社会中正向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