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本研究通过口服稀释后碘对比剂后进行CT小肠造影检查以对小肠疾病进行筛查,探讨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43例疑似小肠病变需行CT小肠造影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在检查前1 d全流质饮食,检查前晚口服轻泻药并大量喝水,以排空大便,检查当天晨起禁食,检查前30 min口服经稀释的碘对比剂1000 ml(选择20 ml的76%泛影葡胺用温开水稀释成2000 ml),先进行第一次全腹平扫,并在1 h内口服完剩下1000 ml经稀释的碘对比剂,再次进行全腹平扫,并辅以增强扫描。记录患者的CT小肠造影检查结果 ,并比较小肠肿瘤性病变与炎症性病变的平均CT值,观察小肠肿瘤性病变与炎症性病变的CT影像学表现。结果 43例疑似小肠病变患者中, 37例经手术、内窥镜或活检病理证实, 6例临床综合诊断确诊。结果显示:肿瘤性病变15例、炎症性病变20例、其他8例。小肠肿瘤性病变及炎症性病变患者增强动脉期和增强门脉期的病灶平均CT值均高于平扫期,增强门脉期病灶平均CT值高于增强动脉期,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小肠肿瘤性病变:①累及部位:最多为十二指肠,占46.67%,其次为回肠(26.67%)、空肠(20.00%)、全小肠及小肠下段联合结肠(6.67%);②CT征象显示:约80.00%小肠肠壁增厚, 6.67%小肠套叠和小肠梗阻;③CT平均值:纵经为(65.89±29.01)mm,横径为(44.47±16.70)mm,肠系膜脂肪密度为(-83.40±21.51)Hu,血管影为(2.46±0.79)n/cm。小肠炎症性病变:①累及部位:最多为回肠(35.00%)、回盲部(35.00%);其他部位为全小肠(15.00%)、空肠(10.00%)、十二指肠(5.00%);②CT征象显示:约55.00%小肠管壁增厚及肠壁分层,其余征象<50.00%;③CT平均值:纵经为117.85 mm、横径为9.73 mm,肠系膜脂肪密度最高为-29.65 Hu,最低为-110.45 Hu,平均为80.16 Hu。结论小肠病变目前诊断是一个难点,本项目具有简便、无创、检出率高等特点,对病变的定性定位也较为准确,国内外对其研究越来越多,其临床价值也得到广泛应用,故推广应用这项技术显得意义深远。

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