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数据挖掘探讨薛晓红教授辨治粉刺性乳痈用药规律

作者:徐怀瑾; 张馨月; 王洁琼; 李思雨; 林天依; 杨雨涵; 胡旻昊; 薛晓红*
来源:上海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3, 37(06): 82-89.
DOI:10.16306/j.1008-861x.2023.06.012

摘要

目的:基于数据挖掘技术探讨薛晓红教授治疗粉刺性乳痈的用药规律,以期为临床用药提供依据。方法:收集2021年1月至2022年1月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岳阳中西医结合医院乳腺病科门诊粉刺性乳痈患者的相关临床数据,采用Excel 2019软件建立数据库,对中药的应用特征等进行统计分析,运用SPSS Modeler 18.0软件对药物进行关联规则分析,运用SPSS 26.0软件对核心药物进行聚类分析。结果:本研究共纳入处方4 962首,涉及患者2 327例。纳入处方共使用中药257味,使用总频次为40 631次,使用频次>1 000的中药有15味,包括陈皮、鹿角、白芥子、熟地黄、麻黄、青皮、丝瓜络、肉桂、麦芽、山楂、当归、炮姜、白芷、稻芽、皂角刺,累积频率为53.82%。通过关联规则分析,得到置信度最高的药对组合为陈皮-丝瓜络、3味中药组合为陈皮-青皮-鹿角。通过聚类分析,主要得到3类药物组合:第1类包括青皮、丝瓜络、陈皮、熟地黄、麻黄、白芥子、鹿角、肉桂、炮姜、麦芽、稻芽、山楂、茶树根,第2类包括茵陈、大黄、焦栀子,第3类包括当归、黄芪、皂角刺。结论:通过关联规则分析、聚类分析等数据挖掘手段,客观归纳了薛晓红教授治疗粉刺性乳痈的中药处方用药规律;其治疗粉刺性乳痈重视调和阴阳,以温阳化痰、行气通络、活血祛瘀为主要治法治则,并辅以清热利湿、托毒生肌等药物,为指导临床用药及辨证分型提供了客观依据。

  • 出版日期2023
  • 单位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岳阳中西医结合医院

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