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温度胁迫条件下太平洋牡蛎挥发性化合物的变化

作者:孟楠; 郝丽莉; 王昕岑*; 宋雨; 丛培旭; 徐杰*; 李兆杰; 薛长湖
来源:现代食品科技, 2023, 1-8.
DOI:10.13982/j.mfst.1673-9078.2024.2.0276

摘要

为探究温度胁迫后太平洋牡蛎挥发性成分的变化,本研究采用感官评定、气相色谱-离子迁移谱(Gas Chromatography-Ion Mobility Spectroscopy,GC-IMS)、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er,GC-MS)结合多元统计分析的方法,对不同温度胁迫条件(12、22、32℃)的太平洋牡蛎挥发性成分进行了检测,同时测定了其存活率以及脂肪酸含量的变化。结果显示,胁迫6天后,低温12℃组的存活率达到97.90%,n-3型多不饱和脂肪酸(Polyunsaturated Fatty Acid,PUFA)含量升高。感官评定、GC-IMS以及GC-MS结果显示辛醛等鱼腥味醛类成分含量下降,而呈紫罗兰气味的(E,Z)-2,6-壬二烯醛升至12.15%,提供了愉悦的气味。高温32℃胁迫后存活率降至26.00%,n-3 PUFA含量下降从46.07%下降至39.59%,同时饱和醛等腥味醛类含量显著上升,加重了太平洋牡蛎的腥味,导致牡蛎的品质严重下降。最后通过统计分析筛选6种关键成分:己醛、辛醛、(E,Z)-2,6-壬二烯醛、(E)-2-壬烯醛、(E,E)-2,4-庚二烯醛以及3-辛酮。温度对太平洋牡蛎的存活率、n-3 PUFA含量及挥发性成分有较大影响,该研究为提升太平洋牡蛎品质提供了有益参考。

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