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探讨全髋关节置换术(THA)后异位骨化(HO)X线表现及其发生的危险因素,为预防及减轻其程度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356例(385髋)患者全髋关节置换术后异位骨化的发生情况,以双髋关节正位X线片为诊断依据,通过影像学表现,有异位骨化的180髋作为研究组,按Brooker分级记录;无异位骨化的205髋作为对照组。对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人工关节材料、手术时长、术中出血量、切口长度及术后应用非甾体类抗炎药(NSAIDs)时间进行单因素分析,并对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行多因素Logistics回归分析,得出与异位骨化发生及分级的相关性。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患者的性别、年龄、术中出血量及术后应用NSAIDs时间均为全髋关节置换术后异位骨化的影响因素(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患者的性别、年龄及术后应用NSAIDs时间均为全髋关节置换术后异位骨化的独立危险因素(P<0.01)。异位骨化在46.8%(180/385)的患者中形成。其中, BrookerⅠ级为119髋(66.1%),Ⅱ级为48髋(26.7%),Ⅲ级为12髋(6.7%),Ⅳ级为1髋(0.6%)。引入brooker分级,将性别、年龄、术后应用NSAIDs时间与异位骨化的等级进行Spearman相关分析,结果显示,异位骨化的发生与患者性别(r=0.178, P<0.01)、年龄(r=0.152, P<0.01)呈正相关,与术后应用NSAIDs时间呈负相关(r=-0.153, P<0.01)。结论异位骨化是全髋关节置换术后的常见并发症。年龄大、男性会增加异位骨化的发生,术后应用NSAIDs可预防和减少异位骨化的发生。

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