膜周部室间隔缺损介入治疗术后早期心律失常危险因素的探讨

作者:朱鲜阳; 刘玉昊; 侯传举; 韩秀敏; 盛晓棠; 张端珍; 崔春生; 王琦光; 邓东安; 张玉威
来源: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2007, (07): 633-636.

摘要

目的探讨影响膜周部室间隔缺损(PVSD)介入治疗术后早期心律失常的危险因素。方法 2002年8月至2006年2月用介入法治疗358例 PVSD 患者,男性161例,女性197例,年龄3~54(10.9±8.1)岁,体重12~90(32.8±17.2)kg。左室造影测量 PVSD 左室面直径2~18(6.5±3.1)mm,右室面直径2~12(4.2±2.3)mm;195例合并膜部膨出瘤。358例均具备介入治疗指征,共置人封堵器358枚,其直径4~18(8.1±2.5)mm,其中偏心型封堵器140枚,对称型封堵器218枚。术后每天记录12导联心电图,持续7天,系统分析影响 PVSD 封堵术后早期心律失常10余种危险因素。结果所有病例的 PVSD 均获得完全关闭。术后早期发生各种心律失常135例,发生率为37.7%,其中严重心律失常23例,发生率为6.4%。统计学处理后,PVSD 封堵后早期心律失常的发生率与封堵器型号、类型、PVSD 与三尖瓣隔瓣的距离和是否合并有膜部膨出瘤密切相关。结论封堵器型号大[≥(8.6±2.7)mm]、偏心型封堵器、PVSD 与三尖瓣隔瓣距离≤3 mm 及合并有膜部膨出瘤是 PVSD 介入治疗术后早期心律失常发生的危险因素。

  • 出版日期2007
  • 单位青岛市中心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