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在18和19世纪英国对中国的集体想象中,"磕头"不只是身体姿态,更是颇具争议的文化和政治符号,其符号化的过程揭示了英帝国的全球知识生产机制。在《鲁滨逊漂流记》中,"星期五"的跪拜为鲁滨逊所接纳,成为殖民统治的"象征秩序";而在中英冲突中,在英使马戛尔尼和文人托马斯·德·昆西的笔下,"磕头"却逐步被塑造为亚洲式蒙昧和专制的象征,从而成为帝国自由秩序排斥的"他者"。"磕头"形象的变化表明了帝国权力形态和话语策略的变迁:帝国不仅仅通过殖民奴役身体,而且将身体纳入新的权力关系中加以教化和规训,以巩固其主导的全球秩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