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以干酵母发热大鼠模型为基础,研究不同时机针刺大椎时体温与cAMP的变化趋势,以探究发热大鼠的最佳针刺时机和体温降低幅度改变的机制。方法:450只SD大鼠,随机选取10只大鼠为空白对照组,其余大鼠使用20%酵母悬液进行发热模型的建立,然后随机分为模型对照组90只、上升期治疗组90只、峰值前治疗组80只、峰值治疗组70只、峰值后治疗组60只。各组进行体温与cAMP含量测定。结果:4个治疗组均可使发热大鼠体温降至空白对照组水平,解热时间:峰值治疗组(3 h)<峰值后治疗组(4 h)<峰值前治疗组(6 h)<上升期治疗组(8 h);各治疗组体温降低幅度和cAMP降低幅度由大到小依次为峰值治疗组、峰值后治疗组、峰值前治疗组、上升期治疗组;体温降低值与cAMP降低值具有显著正相关关系。结论:不同时机针刺干酵母致热大鼠大椎穴均有退热作用并可使体温降至正常水平,以体温到达峰值时进行针刺治疗效果最佳。不同时机针刺发热大鼠大椎穴可能是通过改变cAMP等中枢体温正调节介质的降低幅度来实现改变体温降低幅度。

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