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父为子隐,子为父隐"历来训释为父子相互匿过隐恶。这与我国传统文化崇德尚义、著诚重信的主流倾向相违背,也不符合孔子和早期儒家所倡导的"事父母几谏""敬而无失""义以为上""从义不从父"等亲族伦理思想。从文字训诂、思想史和历史文献等方面综合考察,"父为子隐,子为父隐"应读为"父为子檃,子为父檃"。所谓"亲亲相隐"实际上是亲亲相互规正。这种解释是完全站得住脚的,应为破难解穴、刮垢磨光之达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