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重建算法对儿童肘关节低剂量CT扫描图像质量的影响

作者:牟道远; 边传振; 王颖; 张见; 刘鹏*
来源:蚌埠医学院学报, 2023, 48(05): 625-632.
DOI:10.13898/j.cnki.issn.1000-2200.2023.05.017

摘要

目的:探讨低参数设置和改良体位对学龄前儿童肘关节CT扫描图像质量及辐射剂量的影响。方法:前瞻性连续采集行肘关节CT检查的1~5岁患儿137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儿分为A组48例、B组45例和C组44例。3组管电压均为80 kV,A组患儿患肢置于脊柱一侧,手臂尽量伸直,采用DoseRight技术;B组患儿患肢采用自制海绵垫抬高约45°,使患肢与脊柱和胸骨等不在同一平面内,采用DoseRight技术;C组患儿扫描体位同B组,采用固定管电流50 mAs。记录3组患儿的CT容积剂量指数(CT volume dose index, CTDIvol)和剂量长度乘积(dose length product, DLP),分别采用iDose4和IMR算法进行图像重建,并对图像质量进行主观及客观评分。结果:组间比较显示,3组患儿iDose4图像的主观和客观评分均为B组>A组>C组(P<0.05),IMR图像的客观评分亦为B组>A组>C组(P<0.05);组内比较显示,A组和C组IMR图像的主观和客观评分均高于iDose4图像(P<0.05),B组患儿IMR和iDose4图像主观及客观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患儿CTDIvol和DLP均为A组>B组>C组(P<0.05)。结论:患肢采用自制海绵垫抬高约45°,使患肢与脊柱和胸骨等不在同一平面内,在80 kV、50 mAs条件下进行儿童肘关节CT扫描是可行的,结合IMR重建算法能够进一步提高图像质量。

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