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为探究喀斯特地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和生态恢复模式对土壤酶活性及其碳( C) ∶ 氮( N) ∶ 磷( P)比值的影响,该文在广西环江县的中国科学院环江喀斯特生态系统观测研究站长期定位观测试验地选取了3 种土地利用方式 [退化干扰地、牧草地和果树( 枇杷) 林地]和 4 种恢复模式( 常绿乔木林、落叶乔木林、常绿落叶混交林和自然恢复林) 作为研究对象,分析了 4 种土壤酶 [β-1,4-葡萄糖苷酶( βG) 、β-1,4-N-乙酰葡萄糖苷酶( NAG) 、亮氨酸氨基肽酶( LAP) 和碱性磷酸酶( ALP) ]的活性和 C ∶ N ∶ P 比值变化与土壤生态因子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 ( 1) 恢复模式土壤的 4 种酶活性均高于土地利用方式。在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中,牧草地 4 种酶的活性、C ∶ P 和 N ∶ P 比值高于其他两种土地利用方式; 在不同恢复模式中,落叶乔木林的βG 和 ALP 酶活性显著高于自然恢复林和常绿乔木林,常绿乔木林的 NAG 酶活性显著高于其他 3 种恢复模式,而落叶乔木林的酶活性 C ∶ P 比值和常绿落叶混交林的酶活性 N ∶ P 比值均显著低于其他 3 种恢复模式。另外,酶活性计量比值矢量角度分析显示,所有土地利用和恢复模式受磷限制。( 2) 4 种酶活性均与土壤有机碳( SOC) 、铵态氮( NH4+-N) 和硝态氮( NO3--N) 含量呈显著正相关,与全磷( TP ) 含量呈显著负相关;βG 酶活性与速效磷( AP) 含量呈显著正相关,ALP 酶活性与全氮( TN) 含量呈显著正相关。( 3) 冗余分析( RDA) 显示,土壤 TP、NH4+-N、NO3--N 和 AP 含量分别解释了土壤酶活性和 C ∶ N ∶ P 比值变化的 38. 3%、9.5%、9.3%和 8.0%。综上认为,喀斯特不同土地利用和恢复模式中土壤磷限制普遍存在,意味着土地利用开发和恢复过程中磷的赋存和转化是土壤质量改善的重点。另外,牧草地、常绿落叶混交林和落叶乔木林相对于其他土地利用和恢复模式具有较高的土壤酶活性和 C ∶ P 比值以及 AP 含量,表明牧草和落叶植物可能对喀斯特土地利用和生态恢复过程中土壤质量改善有积极作用。

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