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哨淋巴结活检在中国皮肤和肢端恶性黑色素瘤患者诊治中的临床意义

作者:徐宇*; 朱蕙燕; 陈勇; 王亚农; 王春萌; 郑必强; 师英强
来源:中国癌症杂志, 2018, 28(11): 819-826.
DOI:10.19401/j.cnki.1007-3639.2018.11.004

摘要

背景与目的:恶性黑色素瘤近年来在中国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前哨淋巴结活检(sentinel lymph node biopsy,SLNB)在欧美是皮肤恶性黑色素瘤外科诊治规范的重要环节,但在中国却未广泛开展。中国黑色素瘤具有多肢端亚型、浸润深度厚、溃疡率高和预后差等特点。但中国黑色素瘤外科治疗后的预后仍未明确。该研究旨在分析中国黑色素瘤患者的临床数据,评价SLNB的可行性及其对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2017年在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治疗的无临床淋巴转移和远处转移征象的黑色素瘤患者。每例患者在接受原发病灶扩大切除的同时,进行相应区域淋巴结的SLNB。前哨淋巴结(sentinel lymph node,SLN)的定位通过美兰染色和同位素示踪完成。所有患者术后均进行随访。结果:本研究共纳入452例黑色素瘤患者。平均Breslow浸润深度为3.29 mm,66.4%为肢端病灶,溃疡率达59.7%。SLN阳性率为26.8%,假阴性率为4%,淋巴结总转移率为30.8%。本组患者5年总生存率(overall survival,OS)和无病生存率(disease-free survival,DFS)分别为66.6%和55.8%。SLN状态是显著影响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而Breslow浸润深度是预测SLN转移状态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对于无临床大体转移的中国黑色素瘤患者,应常规开展SLNB。SLN状态是影响复发和总体生存的重要因素,SLNB能提高淋巴结微转移患者的生存,提供准确的临床分期。

  • 出版日期2018
  • 单位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

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