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利用客观视觉质量分析系统Ⅱ(OQASⅡ)研究青光眼小梁切除术后远期动态泪膜稳定性及其与滤过泡形态的关系。方法横断面研究。电话通知2011年11月至2016年11月在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眼视光医院行小梁切除术后时间大于6个月的青光眼患者进行动态泪膜稳定性、滤过泡照相、泪膜破裂时间(BUT)等检查, 并收集手术史及用药史等数据。对滤过泡形态按照Indiana滤过泡分级系统进行分级。动态泪膜稳定性采用OQAS Ⅱ测量, 动态泪膜稳定性值为测量连续10 s的客观散射指数的平均值减去基础客观散射指数值之差。动态泪膜稳定性值越高, 稳定性越差。动态泪膜稳定性值以M(QR)表示, 手术眼与非手术眼间比较采用非参数检验方法Mann-WhitneyU检验, 不同滤过泡高度、范围、血管化程度分级间比较采用Kruskal-WallisH检验。结果 63例(76只眼)纳入本研究, 其中手术眼55只眼, 非手术眼21只眼, 随访时间(39.6±26.2)个月。手术眼与非手术眼动态泪膜稳定性值分别为0.46(0.86)、0.23(0.41), 手术眼动态泪膜稳定性与非手术眼相比下降(P=0.044)。小梁切除术手术眼不同滤过泡高度分级间动态泪膜稳定性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0级(17只眼)、1级(24只眼)、2~3级(14只眼)动态泪膜稳定性值分别为0.40(0.68)、0.70(1.02)、0.40(1.24), P=0.481];不同滤过泡范围分级间动态泪膜稳定性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0~1级(36只眼)、2~3级(19只眼)动态泪膜稳定性值分别为0.63(0.78)、0.26(1.17), P=0.261];不同滤过泡血管化程度分级间动态泪膜稳定性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0级(25只眼)、1级(14只眼)、2~3级(16只眼)动态泪膜稳定性值分别为0.39(0.69)、0.55(1.18)、0.63(1.24), P=0.401]。结论小梁切除术后远期手术眼较非手术眼的动态泪膜稳定性下降, 但动态泪膜稳定性与滤过泡高度、滤过泡范围以及血管化程度未见明显关系。(中华眼科杂志, 2019, 55:214-219)

  • 出版日期2019
  • 单位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眼视光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