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为了探究杂交后代与双亲染色体组型的差异,证明青石斑鱼(Epinephelusawoara)和蓝身大斑石斑鱼(Epinephelustukula)杂交在染色体水平上的可行性,以及建立石斑鱼外周血淋巴细胞培养制备染色体制片技术,本研究以4月龄和16月龄青石斑鱼(♀)×蓝身大斑石斑鱼(♂)杂交后代、4月龄母本后代和父本为实验材料,通过头肾-秋水仙素法和外周血细胞培养法制备染色体制片,经油镜观察和分裂相统计,结果表明青石斑鱼的染色体数目为2n=48,占比91.00%,核型公式为2n=48t,NF=48;蓝身大斑石斑鱼具两个亚中部着丝粒染色体,染色体数目为2n=48,占比82%,核型公式为2n=2sm+46t,NF=50,臂比为1.76±0.11;杂交后代(E.AT)具一个亚中部着丝粒染色体,染色体数目为2n=48,占比78%,核型公式为2n=1sm+47t,NF=49,臂比为1.75±0.29。同时,本研究对4尾16月龄杂交后代鱼的性腺进行组织切片,观察发现所有个体性腺中具有大量卵母细胞,杂交后代均为雌性,初步说明杂交后代所具有的异形染色体与性别无关,推断异形染色体形成的原因是父本提供了23条端部着丝粒染色体和1条亚中部着丝粒染色体,母本提供了24条端部着丝粒染色体。研究结果为石斑鱼杂交后代异形染色体发生、遗传变异,以及杂交后代性状选育和种质改良提供了丰富的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