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传统的翻译观要求最大化的削弱译者对原文的影响。而斯坦纳提出翻译的四个步骤:信任、进攻、吸收、补偿,以及表明在翻译的过程中译者需要在理解原文的基础上使源语与译入语达到平衡。而又由于译者生活的社会历史环境,自身文化素养等因素都会使其对原著有不同的理解,使其翻译的作品带有自己独特的印记。因此译者在翻译的过程中"隐形"是不可能的。本文通过对《诗经》两个不同译本进行对比,分析译者的历史背景,文化素养以及习惯性的表达方式等因素会影响译者的翻译行为,表明译者主体性在翻译过程中是无法避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