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直径半夏的化学成分与刺激性毒性比较研究

作者:廖富娟; 刘宇瑶; 何晗; 陈林; 陈鸿平; 王福; 胡媛*; 刘友平*
来源:中药药理与临床, 2023, 39(05): 88-95.
DOI:10.13412/j.cnki.zyyl.20230420.003

摘要

目的:探讨不同直径范围半夏主要成分含量与毒性、刺激性差异,确定半夏适宜的入药直径范围以更好利用资源。方法:共设3个试验组,符合《中国药典》2020版(一部)半夏项下直径范围0.7 cm~1.6 cm者设为标准组,直径范围在0.4 cm~0.7 cm者为小于标准组,直径范围在1.6 cm~2.0 cm者为大于标准组。采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测定半夏中总黄酮、总生物碱、淀粉含量,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草酸钙含量;应用UPLC-ESI-MS/MS广泛靶向代谢组学技术,通过主成分分析(PCA)、正交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OPLS-DA)及火山图(Volcano plot)对组间差异代谢物分析,对差异代谢物进行京都基因与基因百科全书(KEGG)分类与富集分析;采用MTT比色法检测半夏对AML12肝细胞活力变化;采用兔眼结膜刺激考察不同直径半夏的刺激性毒性。结果:与标准组比较,小于标准组的总黄酮、总生物碱和淀粉含量均有明显变化(P<0.05),大于标准组的总黄酮和淀粉含量有明显变化(P<0.05),各组草酸钙含量无显著差异。PCA与OPLS-DA结果表明不同组半夏次生代谢物存在明显差异;火山图结果显示,与标准组比较,小于标准组有99个代谢物显著上调,1个代谢物显著下调;大于标准组有39个代谢物显著上调,18个代谢物显著下调;主要为黄酮及黄酮醇类代谢物;KEGG分析结果表明标准组在类黄酮生物合成、黄酮和黄酮醇生物合成通路发生明显富集。MTT结果显示3组半夏对AML12肝细胞的存活率随给药浓度升高先上升后下降;兔眼结膜刺激试验表明在给药4 h后,小于标准组的刺激性毒性高于标准组和大于标准组。结论:直径不足0.4 cm~0.7 cm的半夏应不作药用,直径1.6 cm~2.0 cm的半夏可作为药用,建议将相关标准中规定的直径修改为0.7 cm~2.0 cm。

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