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亚热带不同类型人工林的水土保持效应

作者:孙聃; 刘素萍; 申卫军; 饶兴权; 郭志峰; 李永强
来源:中国水土保持科学, 2018, 16(01): 72-79.
DOI:10.16843/j.sswc.2018.01.009

摘要

为了探讨不同类型植被恢复过程中的水土保持效应,本文基于设在鹤山森林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与研究站的9个地表径流场6年水文监测,研究了不同植被类型恢复过程中的水土流失特征。结果表明:幼龄人工林地表径流系数大小为:尾叶桉林(EU1)<10物种混交林(M1)<厚荚相思林(AC)<30物种混交林(M2)<红椎(CH),成熟人工林地表径流系数:荷木林(SS)<窿缘桉(EU)<马占相思(AM)<马尾松林(PM),成熟林6年平均径流量较幼龄林减少64.2%。幼龄人工林年平均推移质排序为AC<M1<M2<EU1<CH,成熟人工林年平均推移质:SS<AM<EU,幼龄人工林(37年林龄)中年均推移质量是成熟人工林(2428年林龄)的7.14倍。混交林在短期和长期的减流效果都要好于纯林;桉林在减少地表径流方面短期和长期均有较好的效果,但在减少推移质方面效果不理想。幼龄期红锥林的减少径流和推移质的效果较差,成熟林中松林的减少径流效果较差。总的来看,幼龄人工林径流系数和推移质呈逐年降低趋势并趋于平缓,到2011年已经接近成熟林水平,而成熟林径流系数和推移质多年来均处于一个稳定较低水平;因此,保护森林应首要减少人为干扰,森林在一段时期自然恢复后,均可在水土保持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