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时期瘢痕挛缩状态的临床治疗方式探索

作者:葛小静; 苏新*; 王立夫; 李楚鋆; 周芳; 姚刚
来源:中国美容整形外科杂志, 2023, 34(11): 647-652.

摘要

目的 探讨不同时期瘢痕挛缩状态的治疗方式选择及临床治疗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2019年3月至2021年3月,江苏省人民医院(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整形烧伤外科收治的55例瘢痕患者。一组为早期瘢痕患者(早期组,1~6个月)共34例,采用超脉冲CO2点阵激光治疗,间隔3个月行第2次治疗,分别于首次治疗前和末次治疗后3个月,按照温哥华瘢痕量表(vancouver scar scale,VSS)评分评估瘢痕情况,关节处按照关节最大活动角度测量方法,对比治疗前后情况。记录治疗过程中的不良反应情况。另一组为稳定期挛缩瘢痕(稳定期组,6个月至48年),共21例,伴有关节功能障碍患者15例,采用瘢痕组织瓣(皮下蒂菱形皮瓣、Z成形术及衍生瓣等)松解挛缩瘢痕,设计的松解切口均在瘢痕组织内,部分缺损联合少量0.35 mm的断层皮片移植修复。术前及术后6个月测量关节最大活动度,比较关节功能改善情况;记录皮瓣/皮片成活情况,手术并发症等。结果 早期组末次治疗后3个月,瘢痕的色泽、厚度、血管分布、柔软度以及VSS总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t=4.95、5.78、6.40、5.92、15.37,P均<0.05)。涉及关节区域者在随访时均无功能障碍,关节活动度(range of motion, ROM)较治疗前明显变大(t=-5.07,-4.97,-4.29,-4.68,P均<0.05),分别有28例(82.4%)显效,5例(14.7%)有效,1例(2.9%)无效,总有效率为97.06%(33/34),所有患者无增厚、感染。稳定期组治疗后,所有关节功能均得到有效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7例(81.0%)显效,4例(19.0%)有效,无无效患者,总有效率为100%(21/21)。1例皮片少许感染溶解,1例皮瓣尖端淤紫,均在换药处理后愈合。结论 瘢痕的挛缩治疗应在早期干预,改善瘢痕质地的同时,治疗或预防了关节功能障碍,CO2点阵激光对早期瘢痕挛缩状态的治疗是有效的。手术采用瘢痕组织瓣设计治疗稳定期的挛缩瘢痕,既能有效改善挛缩状态、改善关节功能障碍,又最大限度的减少了对正常皮肤的损伤。

  • 出版日期2023
  • 单位江苏省人民医院; 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