髂后上棘的解剖形态学分型及临床意义

作者:祁冀; 李静; 王海洲; 陈平; 林定坤; 陈海云; 平瑞月; 徐燕笑; 李义凯*
来源: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2022, 40(04): 377-382.
DOI:10.13418/j.issn.1001-165x.2022.4.01

摘要

目的 研究髂后上棘的解剖学特征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选取280例干燥人体髋骨标本,以髂后上棘为A点,髂前上棘为B点,坐骨结节为C点,髂棘最高点为D点,耻骨结节为E点,耳状关节面后缘中点为F点,髂后上棘尖端A点的宽度为W0,A点的厚度为H0。髂嵴后部最大宽度为Wmax,其与A点的距离为D0,分别距离A点0.5、1.0、1.5、2.0 cm测量髂嵴的宽度,记为W1、W2、W3、W4,以髂嵴转折部为G点,G点宽度记为W5,分别测量AB,AC,AD,AE,AF,G,CD长度。结果 髂后上棘形态大致分为4型:Ⅰ型“V”形(38.2%),Ⅱ型“U”形(43.2%),Ⅲ型“W”形(11.1%),Ⅳ型“增生型”(7.5%)。Ⅰ型的AB长度显著小于Ⅲ型和Ⅳ型,Ⅰ型的AF距离显著小于Ⅱ型和Ⅲ型,Ⅰ型的W0、W1、H0显著小于Ⅱ型、Ⅲ型、Ⅳ型,Ⅲ型的W0大于Ⅰ型Ⅱ型和Ⅳ型,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髂后上棘有4种形态变异,以“U”形为主,具有一定的临床指导意义。

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