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上合峰会”期间夜间臭氧增长成因分析

作者:刘超; 张恒德*; 张天航; 徐冉; 张碧辉; 吕梦瑶; 李国昊
来源:中国环境科学, 2020, 40(08): 3332-3341.
DOI:10.19674/j.cnki.issn1000-6923.2020.0372

摘要

针对青岛"上合峰会"保障期间出现夜间臭氧(O3)浓度增长的现象,本文利用地面常规观测资料和污染物浓度数据对其进行分析和研究.结果表明,在6日20:00~23:00,青岛出现O3浓度持续性增长,峰值浓度达194μg/m3,浓度增长速率达10.7μg/(m3·h).结合NCEP/FNL再分析资料可知,在夜间西南风的作用下,江苏、安徽等地排放的O3及其前体物向青岛传输,并在边界层内下沉运动作用下,将其传输至近地面.通过计算边界层内通风量可知,6日边界层内最大风速区高度逐渐降低,达到低空急流的标准,且在夜间1000m以下的通风量呈现出波动性增长,500m和500~1000m高度的通风量峰值分别为3900和5892m2/s.另外,本研究基于CAMx空气质量数值模式中的O3来源追踪方法(OSAT)对其进行了模拟分析,结果显示在夜间O3增长时段(20:00~23:00),青岛地区的主要贡献来源分别为江苏、安徽以及上海,上述3地的贡献比例平均为62.3%、16 6%和8 6%.

  • 出版日期2020
  • 单位北京市环境保护科学研究院

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