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 针对清热解毒、凉血散瘀法对脓毒症患者的疗效进行系统评价,探讨其在脓毒症治疗中的作用。方法 检索美国国立医学图书馆PubMed数据库、荷兰医学文摘Embase数据库、科学网(Web of Science)、中国知网(CNKI)、万方数据库从建库至2017年12月31日发表的关于清热解毒、凉血散瘀法治疗脓毒症患者效果的随机对照临床试验(RCT)。对照组采用脓毒症的常规治疗措施,如液体复苏、维持血流动力学稳定、抗感染、改善组织灌注、维持器官功能及营养支持等;试验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应用清热解毒、凉血散瘀法为基础的中医药治疗,包括中成药或中药草。主要观察指标为28 d病死率;次要观察指标为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Ⅱ(APACHEⅡ)、凝血功能、炎性因子、降钙素原(PCT)、血乳酸(Lac)及重症加强治疗病房(ICU)住院时间。由2位研究者分别独立检索文献、收集数据及评估偏倚风险;应用RevMan 5.3和STATA 13.0软件完成统计分析;采用漏斗图和Egger检验分别定性、定量评价主要观察指标的潜在发表偏倚。结果 共20项RCT被纳入本次Meta分析,包含1?347例患者,对照组667例,试验组680例。偏倚风险评估结果显示:11项RCT为风险未知,9项RCT为高风险。Meta分析结果显示:与对照组比较,试验组28 d病死率明显降低〔相对危险度(RR)=0.54,95%可信区间(95%CI)=0.45~0.65,P<0.000?01〕,7 d APACHEⅡ评分明显降低〔均数差(MD)=-3.86,95%CI=-4.82~-2.90,P<0.000?01〕,7 d凝血酶原时间(PT)和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均明显缩短(PT:MD=-1.72,95%CI=-2.29~-1.14,P<0.000?01;APTT:MD=-4.36,95%CI=-5.81~-2.91,P<0.000?01),7 d D-二聚体略有改善(MD=-0.13,95%CI=-0.37~0.11,P=0.29),10 d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明显下降(IL-6:MD=-40.33,95%CI=-59.55~-21.11,P<0.000?1;TNF-α:MD=-7.26,95%CI=-11.31~-3.21,P=0.000?4),7 d Lac明显下降(MD=-1.30,95%CI=-1.91~-0.68,P<0.000?1);而PCT(MD=-1.57,95%CI=-3.25~0.11,P=0.07)和ICU住院时间(MD=-4.02,95%CI=-8.60~0.56,P=0.09)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发表偏倚评估结果显示,19项报道28 d病死率的研究基本呈"倒漏斗形"分布,无潜在发表偏倚(P=0.336)。结论 清热解毒、凉血散瘀法可减少脓毒症时炎性介质释放,改善凝血功能和组织器官灌注不足,降低28 d病死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