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透过清代以工代赈捐纳筹资的演变过程可以看出,兼具救荒与兴修工程双重功效的以工代赈的资金来源,除了赈捐、河工捐这些暂行事例外,还有常例。在清代公开的国家制度保障下,运行数百年的捐纳制度,为遇到临时的或长期的财政困境的朝廷动员社会力量筹集以工代赈资金提供了保障。有清一代,捐纳资金为朝廷顺利实施以工代赈提供了程度不等的持久的正向支撑力,帮助朝廷履行灾荒赈救职责,修复灾毁急要险重工程,吸纳最具潜在不稳定因子的青壮年灾贫民到工劳动,化解社会危机。即使在光绪初年以民捐民办为突出特征的义赈兴起之后,清廷仍旧通过诸种措施增加捐纳资金,用于兴办工赈,强撑起了官赈的"面子"。评价捐纳制度的利弊得失,应以其社会效果为基本标准,而不是简单地斥其为滋弊的温床。

  • 出版日期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