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呼兰河传》是我国乡土文学的杰出代表,通过对呼兰县风土人情的生动刻画,体现了作者萧红的思乡之情和对国民性的反思。该作品于1979年译介进入美国社会,引起强烈反响。在乡土文学译介研究中,原型理论有助于解释文化因素对翻译策略选择的影响,语料库方法则能够为研究结论提供客观的统计学支持。统计表明:不同英汉概念之间"原型"差距的变化导致译者在同一部作品中倾向采用多元化的策略;在词汇层面同时再现原文的地域特色与意象概念是较为困难的,这在一定程度上暴露了乡土语言的可译性限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