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探讨抗凝血酶Ⅲ活性改变与急性脑梗死患者预后的关系。方法将11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按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分为轻型组(32例)、中型组(43例)和重型组(35例)3组;选择非脑血管病的其他非凝血、血栓性疾病患者39例(对照组)。采用发色底物法对各组患者治疗后36 h及1、4周的抗凝血酶Ⅲ活性水平进行检测;入院治疗4周后对急性脑梗死各组患者的疗效(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进行评定。结果抗凝血酶Ⅲ活性:脑梗死轻、中、重型3组患者治疗36 h后抗凝血酶Ⅲ活性明显低于对照组(均P<0.01),重型组低于中型组及轻型组(均P<0.01);治疗1周后,对照组与轻、中型组患者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重型组仍明显低于对照组及轻、中型组(均P<0.01)。治疗4周后各组抗凝血酶Ⅲ活性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疗效:治疗4周后,脑梗死轻、中、重型组有效率分别为84.4%、81.4%及60.0%,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抗凝血酶Ⅲ活性水平的改变与急性脑梗死患者的预后存在一定的关系。

  • 出版日期2014
  • 单位广西科技大学第二附属医院; 神经内科

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