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在专业性的音乐教育体系中,作曲技法与作曲教学关于和声中的转调模式有着一套严谨的学习方法和练习步骤。而这种以西方传统和声为主的调性功能作为理论依据的体系,有时又与民族风格产生一定的距离。在中国古代,传统的转调技法最早记载于《礼记·礼运》篇中,之后历代都有关于转调的不少理论专著,更多是为理论而理论,加之文言文中生僻的句法以及久远的黄钟大吕,令普通学者望而生畏,如隋之后的阐述"旋相为宫"的转调,还需翻译才知其中之奥妙。真正简洁实用的转调技法,却在大量存在于民间,更存在于偏僻边远山寨的少数民族音乐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