侵袭性牙周炎患者正畸前后的咬合变化

作者:杜仁杰; 焦剑; 周彦恒; 施捷*
来源: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9, 51(05): 919-924.
DOI:10.19723/j.issn.1671-167X.2019.05.021

摘要

目的:评价侵袭性牙周炎患者行唇侧固定矫治后咬合改善的有效性,探究咬合改善与炎症控制的关系。方法:将纳入的22例牙周-正畸联合治疗患者的牙合相与正畸模型匹配,使用3Shape R700激光扫描仪获得数字化三维模型,在Ortho Analyzer软件中获得咬合分布图。从咬合分布与邻面接触两方面,对患者治疗前后的咬合变化进行评估。建立治疗后牙周探诊深度降低的多水平线性回归模型,筛选出对炎症控制有利的正畸方法。结果:在全牙列水平上,咬合分布评分在正畸治疗后显著提升(84. 5±20. 9 vs. 105. 3±22. 6,P <0. 001),邻面接触评分在正畸治疗后显著提升(68. 9±9. 1 vs. 83. 7±6. 3,P <0. 001)。在牙位水平上,正畸治疗后的咬合分布评分在上颌前牙区有显著提升(P <0. 001),正畸治疗后的邻面接触评分在上下前牙区均有显著提升(P <0. 01)。多水平线性回归模型表明年龄和性别与治疗后牙周探诊深度降低未见显著的相关关系(P> 0. 05)。初始牙周探诊深度、咬合分布评分改善值和邻面接触评分改善值与治疗后牙周探诊深度降低均呈正相关(P <0. 001)。结论:正畸治疗后,侵袭性牙周炎患者的咬合力分布、邻面接触均有显著改善。咬合分布评分改善值及邻面接触评分改善值与牙周探诊深度降低呈正相关,提示侵袭性牙周炎患者的牙周-正畸联合治疗中,应改善牙齿的咬合力分布与邻面接触,以促进牙周炎症控制。

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