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水河干流水质空间分布特征及季节性变化

作者:王世强; 赵增锋; 邱小琮*; 欧阳虹; 吴岳玲
来源:西南农业学报, 2021, 34(02): 386-391.
DOI:10.16213/j.cnki.scjas.2021.2.023

摘要

【目的】探明清水河干流水质空间分布特征及季节性变化特征。【方法】在清水河流域干流设置18个水质监测断面,于2018年平(4月)、丰(7月)、枯(11月)不同来水期采样并检测水体中各水环境因子含量。采用聚类分析,主成分分析和灰色关联法对清水河干流水质空间特征及季节变化进行分析。【结果】水质空间分布特征与河岸线沿线土地利用现状关系较大,将18个水质监测点在空间上聚为3组,G1组为清水河源头和泉眼山入黄口,人为影响程度较小;G2组为受到部分工业和部分扬水灌区农业生产影响的上、中游段;G3组为受大部分工业聚集生产和大部分扬水灌区施肥灌溉影响的下游段。从主成分分析结果看,清水河干流主要水环境污染物指标为总氮、氨氮、五日生化需氧量、高锰酸盐指数、氟化物(F-)。从灰色关联法分析结果看,平水期上中游、下游段水质较差,上中游为Ⅳ类水,下游段为Ⅴ类水;丰水期上中游段得到改善达到Ⅲ类水标准,下游仍为Ⅴ类水;枯水期时上中游段达到Ⅲ类水标准,下游也逐渐改善达到Ⅳ类水标准。【结论】清水河污染来源主要是可溶性氟化物污染、农业生产带来的氮元素污染和工业生产的有机污染;清水河干流水质空间分布特征受河岸线土地利用类型影响较大。G1组水流源头附近和泉眼山入黄口处水质较好,G3组下游段水质较差;季节上变化表现为平水期时中游、下游段水质较差,上游较好;丰水期中游段水质变好,下游仍较差;枯水期各段水质变化显著,均有明显改善。

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