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 探讨复杂性肛瘘术后并发肛门功能障碍的中西医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0年7月至2022年1月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人民医院肛肠科收治的217例复杂性肛瘘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是否出现术后肛门功能障碍将患者分为功能障碍组(47例)及功能正常组(170例)。结合患者围手术期情况、手术方式选择、中医诊疗因素3方面变量进行单因素分析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术后并发肛门功能障碍的发生率为21.66%,严重程度以轻度为主[美国克利夫兰医学中心肛门失禁评分(Cleveland Clinic Florida Fecal incontinence score, CCFIS)为(3.72±0.949)分]。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括约肌上瘘(OR=6.036,95%CI 1.809~20.140,P=0.003)、有1次以上的既往手术史(OR=15.597,95%CI 3.371~72.439,P=0.000)、手术方式为切割挂线术(OR=1.435,95%CI 1.088~1.894,P=0.011)、中医证候为气血两虚型(OR=2.762,95%CI 1.002~7.613,P=0.049)或正虚邪恋型(OR=5.339,95%CI 1.277~12.318,P=0.022)5个因素为复杂性肛瘘术后并发肛门功能障碍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静息压值(OR=0.107,95%CI 0.033~0.345,P=0.000)、术后有中药干预治疗(OR=0.311,95%CI 0.122~0.790,P=0.014)与术后肛门功能障碍呈负相关(P<0.05,OR<1),为术后肛门功能的保护性因素。结论 复杂性肛瘘术后并发肛门功能障碍的西医危险因素为括约肌上瘘、有1次以上既往手术史、手术方式为切割挂线术、低静息压;中医危险因素为气血两虚型或正虚邪恋型肛瘘、术后无中药干预;实现术后风险因素的早期识别,可为临床复杂性肛瘘个体化治疗方案的选择提供良好的参考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