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从代谢组学的角度,探讨肝郁脾虚型功能性消化不良(FD)病理机制,以及电针治疗的作用机理。方法:选用21只大鼠分为空白组、模型组和电针组。实验前14 d进行肝郁脾虚FD大鼠的造模;造模成功后,从第1528天,对电针组给予电针针刺足三里和肝俞穴的干预,观察大鼠行为学变化,计算胃内残留物率和小肠推进率检测胃肠道运动功能;采用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LC-MS)方法对各组血清进行代谢组学分析,比较组间差异及潜在标志物。结果:电针组胃肠道运动功能明显改善,空白组、模型组和电针组大鼠血清中VIP>1的物质被筛选出来,通过两两比较分析代谢物差异(P<0.05),共有11种物质为潜在的生物标记物。结论:电针相应穴位可能通过影响脑肠轴、炎症反应、免疫反应等多种途径共同作用,来修复代谢紊乱,从而改善肝郁脾虚型大鼠FD症状。

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