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针对塞尔维亚某矿床中上部矿带高硫型浅成热液黄铁矿(HSEP)和下部矿带斑岩型黄铁矿(PP),利用X射线衍射、纯矿物浮选试验、接触角测量、Zeta电位测试和红外光谱测试等方法研究其表面特性和可浮性的差异。结果表明,HSEP和PP的铁硫原子个数比(Fe/S)分别为0.49和0.47,HSEP随着(210)和(211)晶面择优取向生长,而PP随着(220)和(311)晶面择优取向生长。HSEP的天然可浮性好于PP,随着矿浆p H值的增加,HSEP和PP的可浮性逐渐下降,且两者可浮性差异逐渐减小。PP在丁基黄药用量较低时反应的灵敏性更高,随着药剂用量的增加2种黄铁矿可浮性无明显差异;而在使用丁铵黑药做捕收剂时,HSEP的可浮性均好于PP,并加大了不同p H条件下2种黄铁矿的可浮性差异。PP更容易受到淀粉的抑制,而在使用石灰抑制黄铁矿时,2种黄铁矿的可浮性差异随着p H值的升高而逐渐减小,在p H=12时两者的可浮性无明显差异且被完全抑制。不同硫酸铜用量和矿浆p H值条件下,2种黄铁矿的可浮性具有明显差异,加大捕收剂用量和硫酸均对HSEP活化的效果更好。

  • 出版日期2023
  • 单位紫金矿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福州大学

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