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凝时限对全髋关节置换术后凝血指标的影响

作者:张恒; 林剑浩; 李虎; 关振鹏; 周殿阁; 寇伯龙; 魏威
来源:中华医学杂志, 2014, 94(07): 525-528.
DOI:10.3760/cma.j.issn.0376-2491.2014.07.013

摘要

目的前瞻性比较髋关节置换术后短期抗凝与延长抗凝对于患者凝血指标的影响。方法选取2012年6月至2013年5月在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骨关节病诊疗研究中心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40例,术前采用电脑数字随机分组法随机分组。短期抗凝组和延长抗凝组各20例,并辅以常规物理预防措施。主要观察指标包括凝血酶-抗凝血酶Ⅲ复合物(TAT)、凝血酶原片段F1+2(F1+2)、纤维蛋白原(Fib)及D-二聚体(D-dimer)。各项凝血标志物分别于术前48 h内及术后第1、7、35天进行检测;所有患者于术前48 h内及术后第7、35天进行双下肢静脉彩超检查明确有无静脉血栓形成。结果 40例患者超声检查均未发现下肢静脉血栓形成。两组患者术后TAT、F1+2、FIB及D-dimer水平在各检测时间点较术前均有增高。TAT及D-dimer浓度峰值出现在术后第1天,而F1+2及Fib浓度峰值则出现在术后第7天。组间比较,在术后第35天,长期抗凝组的F1+2及TAT水平均低于短期抗凝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后高凝状态可持续至术后35 d;延长抗凝时限虽不能完全消除高凝状态,但可以减轻术后高凝状态的程度。但基于超声检查,本研究中短期抗凝与延长抗凝对于降低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不能得出明确结论。

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