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与礼:儒家符号思想及其深层意识形态分析

作者:祝东
来源: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 46(03): 151-157.
DOI:10.13885/j.issn.1000-2804.2018.03.016

摘要

中国古代的先哲在辨明事物性状的基础之上制名指实,名的稳定性是意义平稳交流的前提,而名的差异性是产生意义的关键。礼崩乐坏之际,儒家的孔子试图通过"正名"来"正实",达到名实相符的要求。孔子倡导的礼乐文化其实是将人的各种符号表意活动纳入到一定的规范秩序之中,礼起到了调节人类社会内部各种行为规范和人际关系的作用。正名表面上是要求实返回到固有名的状态之下,而实际上是用传统的意识形态内容去规范新的事物,使之回到原有的既定轨道上来。如果将孔子的名学理论视做一套符号系统的话,那么其符码则是各种不同形式的礼义,整个礼乐系统的集合,则可视做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元语言。

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