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男男同性性取向相关因素研究

作者:王嘉行; 殷方兰; 钟培松*; 程华
来源:职业与健康, 2021, 37(18): 2500-2508.
DOI:10.13329/j.cnki.zyyjk.2021.0621

摘要

目的了解青年男男同性性行为人群(men who have sex with men,MSM)性取向的形成原因及影响因素。方法 2018年5月—2020年8月,由经过培训的人员用自行编制的统一调查问卷对210名受访者开展问卷调查,使用SPSS 17.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调查对象共210人,均为男性,平均年龄为(22.14±2.11)岁。单因素分析显示,MSM与异性性行为者比较,童年时有过与男性非自愿发生的性行为、童年时父亲与母亲关系不融洽、童年时不和父母一起居住、童年时没有父母一起抚养和陪伴、童年时与父/母亲关系不融洽、童年时追求细节、童年时不爱运动、童年时被当作女孩子抚养、童年时喜欢扮作女孩、童年时喜欢玩女孩的玩具和游戏、童年时不喜欢男孩的玩具和游戏、童年时父母对性有恐惧和排斥、童年时身边有太多的女性长辈、童年时的玩伴主要为男性、童年时没有和异性交往的经历、童年时没有性教育经历的比例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童年时加入过同性恋者的QQ或者微信群和童年时被同学或朋友引导发生过男男性行为是与男男同性性取向形成的相关因素(P<0.05)。51人(42.5%)自述同性性取向为后天形成。与异性性行为者相比,MSM既往进行过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HIV)抗体检测比例更高,且第1次检测HIV抗体的地点更为隐蔽,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童年时期的个人成长、家庭环境与社会影响对男男同性性取向形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家庭和学校应重视对未成年人的性健康教育,减少后天因素影响的男男同性性取向的形成,从而减少高危性行为的发生,降低感染艾滋病的风险。

  • 出版日期2021
  • 单位上海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