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刎颈鸳鸯会》一般被认为是说话人的底本。然而《刎颈鸳鸯会》中"右诗词各一首"、"未暇尽录"、"又调《南乡子》一阕于后"等重要的书面语形式和体制结构无法完全转换为口头语言,却具有明显的案头文学特征。小说后署有"秋山",应是演唱者的名字,且有一定的广告功能。《刎颈鸳鸯会》很可能不是说话底本,而是给观众阅读的说话大纲。

  • 出版日期2012
  • 单位湖南省社会科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