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四川盆地中二叠统栖霞组白云岩勘探取得重大突破,已成为勘探研究的焦点,但存在储层厚度薄、非均质性强、分布规律和成藏主控因素不清等问题。通过川西北地区7个典型剖面及10口井200m岩心的取样观察和镜下薄片观察、微区碳氧稳定同位素分析、微区稀土元素分析、碳酸盐矿物激光原位U—Pb定年、团簇同位素测温和包裹体均一温度测试等地球化学手段,约束了栖霞组白云岩的成储成藏史。取得以下3点认识:(1)川西北地区栖霞组白云岩包括块状白云岩、斑状白云岩和灰质斑状白云岩,各类白云岩中识别出石灰岩围岩、他形晶白云石、自形晶白云石、细晶白云石胶结物、鞍状白云石和块状方解石6种结构组分。(2)他形晶白云石和自形晶白云石均为准同生期—浅埋藏期白云石化(细晶白云石胶结物沉淀之前)叠加印支期的中埋藏深度(埋深2~3km)重结晶作用(白云石增生环带,并伴随鞍状白云石、块晶方解石的沉淀)成因。其中他形晶白云石起始于颗粒滩灰岩的交代作用,由他形晶白云石构成的块状白云岩储集空间以溶蚀孔洞为主;自形晶白云石起始于大气淡水岩溶缝洞系统中充填的细粒灰岩白云石化,由自形晶白云石和他形晶白云石构成的斑状白云岩储集空间以自形晶晶间孔为主。二者储集空间本质均来自早表生期大气淡水的岩溶作用,因此古地貌高地为白云岩储层有利勘探区。(3)川西北地区栖霞组主成藏事件发生在以富含烃类包裹体块晶方解石胶结年龄(229Ma±16Ma和229.3Ma±3.4Ma)为代表的印支期,并经历了燕山期—喜马拉雅期差异成藏作用,即逆冲推覆带油气藏遭到破坏,逆冲隐伏带和前陆凹陷带重新形成气藏。这些认识不但对四川盆地栖霞组白云岩储层勘探具重要的指导意义,而且为成储和成藏研究开辟了新途径。

  • 出版日期2022
  • 单位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有限公司; 中国石油杭州地质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