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探讨诱变乳酸杆菌L.b-DUC-17和L.b-DUU-22在胃肠道中的存活能力、黏附力、抑菌能力以及尿毒素分解能力,为选育治疗慢性肾衰的益生菌寻找生物学依据。方法 1模拟人体胃肠道环境,在不同pH值、不同浓度胃蛋白酶、胆盐、胰蛋白酶的MRS培养基中培养诱变乳酸杆菌L.b-DUC-17和L.bDUU-22并测定其存活率;2用人结肠癌HT-29细胞研究诱变乳酸杆菌对肠上皮细胞的黏附力;3用平板抑菌实验法,观察诱变菌株对致病性大肠埃希菌(EPEC)、致病性粪肠球菌(E.faecalis)及金黄色葡萄球菌(SA)等致病菌的抑制作用。4复制肾衰动物模型研究诱变乳杆菌对尿毒素的清除作用。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野生乳酸杆菌治疗组(L.B组)和诱变乳酸杆菌治疗组(Mut-L.B组)。给药8周后,收集血和消化液,用HPLC法测定硫酸吲哚酚(IS);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肌酐(Cr)、尿素(UN)浓度。结果1在培养液pH=1.5、胆盐浓度为0.4 g·d L-1时,诱变菌株活菌数均达1×105 cfu·m L-1以上。2在不同浓度胃蛋白酶pH值、胰蛋白酶及0.2%胆盐作用下,诱变菌株4 h活菌数均达1×106 cfu·m L-1以上。3比较诱变与野生乳酸杆菌黏附HT-29细胞黏附指数,2组各时间点黏附指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抑菌实验结果显示:L.b-DUC-17对EPEC、E.faecalis及SA的抑菌圈直径分别为(16.5±0.38)、(15.3±0.42)、(13.27±0.40)mm;L.b-DUU-22对EPEC、E.faecalis及SA的抑菌圈直径分别为(15.13±0.31)、(13.63±0.12)、11.57±0.21)mm。5 Mut-L.B组血和消化液中IS、Cr、UN水平较模型组及L.B组均显著降低(P<0.01)。结论诱变菌株L.b-DUC-17和L.b-DUU-22对胃酸、胆盐、胃蛋白酶及胰蛋白酶的耐受性和肠上皮细胞黏附功能与野生乳酸杆菌无统计学差异;对致病菌的抑制作用和降低尿毒素的功能明显增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