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明清之际佛门诤讼活动频繁,是中国佛教史上一种特异的文化景观。朝代鼎革,使大批士人涌入佛门,为佛门注入了新鲜血液。同时,士人身份的特殊性使佛门诤讼在单纯的宗门教理之争外具备了新的因子。康熙初年,发生于岭南遗民僧之间,围绕新修《曹溪通志》的诤讼,表面看是济、洞两家门户之争,实质则是部分遗民僧对佛门话语权的维护,对明清僧官制度以政权干涉佛教事务的反抗,对清朝统治者试图控制佛门遗民的抵触。由此事件,可以看到清初佛教政策下遗民僧群体内部结构的分化,遗民僧对自身双重身份的体悟及诤讼者个性化的形式表达,这一定程度映射出清初岭南佛教生态的大致情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