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状带绦虫四川株的生物学研究

作者:陈林; 杨德英; 古小彬; 汪涛; 赖松家; 任永军; 赖为民; 杨光友
来源:四川动物, 2015, 34(03): 439-443.

摘要

目的对豆状带绦虫四川株的生物学特性进行深入研究,为豆状囊尾蚴病的防控提供基础数据。方法用豆状带绦虫虫卵经口感染兔后,于第60天剖杀采集豆状囊尾蚴并记录其在兔体内的寄生部位。用豆状囊尾蚴经口感染实验犬,观察犬首次排出孕节的时间、每天排出孕节的数目及排孕节持续时间;选取55个孕节,记录孕节中虫卵的数目及大小;用1%次氯酸钠溶液激活虫卵,观察虫卵孵化过程。结果 5只犬在感染豆状囊尾蚴后分别在感染后39 d、43 d、45 d、50 d和57 d开始排出孕节;最多一天排出158片孕节;孕节中虫卵含量在60~26 480个之间,平均为3372个,虫卵大小为(41.32±4.53)μm×(36.23±4.92)μm;虫卵孵化需要4~5 min。豆状囊尾蚴在家兔体内主要寄生于胃大网膜和直肠浆膜。结论犬感染豆状囊尾蚴后,在犬体内发育成熟的豆状带绦虫排孕节持续时间长,孕节内虫卵量大,排出的虫卵可对环境造成较大的污染,极易引起中间宿主的感染。

  • 出版日期2015
  • 单位四川省畜牧科学研究院; 动物科技学院; 四川农业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