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前常用的土地覆被分类系统没有反映植被演替过程,不能与生态调查数据有效整合来分析区域土地覆被变化的环境效应.文中以大渡河上游地区为例,在4年野外考察的基础上,依据植被演替过程对土地覆被进行详细分类,建立了新的土地覆被分类系统,并采用多时相数据源,分别生成3期(1967,1986,2000年)土地覆被数据库,为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环境效应研究和生态建设提供了平台.结果表明:(1)土地覆被变化反映了云冷杉林采伐、自然演替和人工更新,高山栎林和圆柏林在砍伐和放牧干扰下的大面积退化,草甸退化、干旱河谷草地扩张、耕地撂荒和转变为果园等人为驱动的生态过程.1967~2000年,大渡河上游森林面积减少9.43%,以草甸和草地、原始林和高寒灌丛为主的景观演变为草甸和草地、次生天然林、高寒灌丛、残次原始林、人工林和次生灌丛组成的景观,景观破碎化程度加剧.(2)大渡河上游的森林采伐迹地逐步恢复.31年的森林采伐对象以云冷杉林为主,其迹地仅6.86%自然演替为灌丛、草甸和草地或被开发为耕地,其余均更新为人工林或自然演替为次生天然林,采伐区的生态功能逐步恢复.(3)在薪材砍伐、木炭烧制和牲畜过度放牧的驱动下,自然恢复能力弱的高山栎林、圆柏林、亚高山草甸大面积退化,干旱河谷草地扩张,严重削弱了区域生态屏障功能,急需解决人为干扰问题并寻找有效的退化植被恢复途径与方法.由于现有的天然林保护和生态重建措施忽视农牧民基本的生计问题,要逆转干旱河谷与高山林线的植被覆盖与生态退化趋势,关键在于帮助农牧民改变生计方式,减轻或消除干扰压力.